目前分類:無名上課筆記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由於實在有點快沒救了,

所以隔了兩天又來跟老大報到。



本日菜單:史克里亞賓。



以下是老大說:



史克里亞賓很難,一直到我在莫斯科最後一年才算是比較熟了。在俄國有個他的博物館,是他以前住的地方改的,看了會很有感覺。



他的東西不像其他的作家,看整體性,大的東西。反而是如同建築般的那些細節之處,才是史克里亞賓。像細縫的連接處的地方,從中間才有如金剛鑽石那種閃亮。這才是史克里亞賓。



史克里亞賓有酒神之稱,有點漂浮。喝點酒來試試那種漂浮感。



手臂和手腕的動作要多一點,而不是跟石頭音樂一樣。 聲音是像水彩那樣暈開了。



他喜歡有時候緊湊,有時候鬆掉,在半空中吊起來。





背譜如果只想著下面要去哪個音,

是沒有辦法融入在音樂裡面的。
























-----

co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老大生病了。

星期五去上課的時候,大人早上才從醫院吊完點滴回來。

為了讓胃休息,餓了兩天,看起來似乎「清瘦」許多。

果然有餓有差。

希望老師聽到真的不要因為是聽學生上課氣得生病的~



上課記錄很久沒有寫了,

之前有一段很想寫,不過實在不想面對現實,

所以一直沒有寫。



記錄一下星期五的事情吧。



==================================

其實內在聲音老師不是第一次講了,

記得第一學期的時候老師某次有講到,

關於上台時刻為什麼會緊張?

那是因為耳朵裡面聽不到聲音的關係。



但是這其實是很模糊的概念,

而且最困難的是耳朵要比手彈出來的聲音快。

意思就是在腦中的聲音應該要比實際聲音還要來的早一些。

其實以前視譜的時候似乎是可以這樣的,手彈的,但是眼睛看著下一小節。

用在背譜,很難。



老師說:用耳朵聽,不是只有聽,是必須在你彈下去的時候,腦中的聲音已經出來了,手再把這樣的聲音做出來。



當然有時候並不是聽到就可以做出來。

至於常常卡到,心慌的時候我也會這樣。

(註:原來老師也會心慌。)





至於背譜,不是把手指位置記下來,那是小孩的背法。

一個位子錯後面就會掛掉。

慢練的時候把聲音聽進去,才是慢練的意義。

而不是只是把技巧練完而已。

(註:光在慢練上找音和把技巧弄熟,這就花掉大半時間,顯然對於慢練的定義,程度上差太多。)





================================



後來回家,有企圖嘗試一下。



我覺得還有一個部分是,我不相信我的工具。

這種想法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因為不相信,所以更做不到。
































-----

co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老大臨時有事情,所以是謝老師來上課。



今天準備的是 Scriabin 的op.11。



        彈完之後,謝老師覺得我彈的太舒伯特了,太中規中矩。這當然牽扯到 Scriabin 的本身性格和他的獨特和聲語法。有一些句子,雖然譜上沒有記號,卻是可以依照他的語法在速度上作調節。謝老師提到他們曾經去參觀過 Scriabin 的住所,有個地下室,當成他的演奏廳。並且一塊長木板上面裝置各色燈泡。因為 Scriabin 是第一個將音樂與顏色結合的音樂家。



       我的疑問是,我如何判斷什麼時候應該要照譜彈,什麼時候可以有自由速度?謝老師覺得這必須有很多的經驗累積,也必須有相關課程訓練才能得知。她舉例以前在俄國上和聲學,每個禮拜一個音樂家,老師放音樂給你聽,說明這位音樂家的和聲使用特色,下一次的作業就是必須做出那個音樂家的和聲。由於要做出那個作曲家的感覺,所以必須去找尋他的資料,聽他的音樂,去模擬他的和聲變化。聽到這一段的時候有點傻眼,忍不住插了一句:「我們的和聲學才不是這樣上。」



        在 Scriabin 他本身的語法中,喜歡七和九和弦空洞的感覺。在某些句子中,承襲貝多芬時代的語法,所以在這個時候速度會加快向前推進。
Scriabin 喜歡 Chopin,但是喜歡的是 Chopin 的旋律線條,而和聲則是他自己的風格。



        我提到對於昨天聽到 Neuhaus 和 Richter  錄音的差別。謝老師說 Neuhaus 早期並沒有留下錄音,而晚期的錄音則是他的身體已經生病了。當然去聽的時候在技巧部分則不過份在意,主要是他的處理方式。關於兩者速度的選擇問題,這則和演奏家的藝術性有相關。




        這個部分我更是難以理解。謝老師提到,這必須相當研究音樂學。以前在俄國上音樂史,尤其是到浪漫派時代,必須花兩年的時間才有辦法把浪漫派上完。(註一)這中間除了研究音樂家的作品,也包含他的和聲、曲式等各種與作曲家相關的資料,用以幫助在演奏時詮釋作品。(註二)



        謝老師提到一些演奏家的藝術性(講到  Richter時),有一個很衝突性的說法。有的演奏家以曲式語法來說,那樣的詮釋是不好,但是因為個人的獨特藝術見解,以藝術性解釋則是有另外一種表現。



        這個說法我覺得很迷惑。因為若以正規常理推論, 若要依照正確的作曲家語法去詮釋,那演奏家的藝術性應該何去何從?又,依照什麼樣的標準去論斷一個演奏者的藝術性?既然他已經違背了作曲家的語法,不忠實於詮釋,那用何種規準去研判這個作曲家的藝術性?為什麼藝術性可以與作曲家語法相違?為什麼兩者可以並存?



        我承認我還沒把論鋼琴表演藝術給看完啦。我會努力的





註一:我們則是用兩年把所有時代上完。

註二:我們的課程很少有融會貫通的時候。
















co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適逢一年一度教師節,雖然慢了一天,

今天去上課的時候,

精心挑選了兩瓶 Absolut Vodka 奉上,外加一桶糙薏仁當下酒小點。

大人龍心大悅,立刻開了一瓶就喝了起來。

當然不是獨喝,到了一杯給我跟阿桂,

當然份量跟他大人自己喝的是不同的。



所以今天第一課:如何喝 Vodka ?

記住,俄式喝法,一口飲盡,俐落痛快。



常識二:

Vodka 不加冰塊,直接「冷凍」。

40 % 酒精濃度是不會結冰的。



喝法三:

整條不切塊的酸黃瓜,

一口 Vodka ,一口酸黃瓜,對味。



我跟阿桂很快就招架不住,

阿桂雖然沒有臉紅,但是已經開始胡言亂語(雖然本人一直否認,但是,喝醉酒的人都會說:我沒醉!)。

老師則是侃侃而談一些事情。



酒要喝,課還是要上,

還是爬進去琴房。

雖然神智不清,還是要背譜。

Fifteen Variations and Fugue on an Original Theme in E flat major,op.35,'Eroica'

我只背到第八段,就會開始鬼打牆。



前兩行就被老師擋下來,過於輕挑。

既然是被稱作「英雄」,都應該在墓碑裡了。

所以這一段速度要沈穩一點。

貝多芬的聲音要直接,

如第五號的鋼琴協奏曲的第一個和聲,一樣,

聲音是直接的。



第二行的休止符,要休息夠,再來的節奏才會清楚。

ff 的降B,三個音層次不同,雖然是 ff,但仍有強度上的差異。

poco adagio 左手的長度要夠。

最後一段的 adagio 要夠長。



A quattro 速度不夠快,

基本上除了某些段落之外,

其餘應該 in tempo。



m11 左手很恐怖。

Tema 的 dolce 很不 dolce。

Var Ⅱ 速度不夠快。

Var Ⅲ 要節奏感。

Var Ⅳ 的 p。

Var Ⅵ 速度不夠快。

Var Ⅶ 雙手卡農,要明亮果決的聲音。



到這邊我就不行了,

完全上演鬼打牆。

喝了酒彈琴這是第一次,

老師看起來可是爽的很。

我就抱著水壺灌水了。



老師大赦,接著免了吧。

開始計算曲目的時間。

一直要逃避的 Scriabin op.24 的 No.3 還是被圈起來,

背譜會鬼打牆而且手很痛的 No.8還是要彈。

Prokofiev 則幾乎都是挑快板。



老師,鬼打牆會一直持續上演喔~



下課了,真高興。

老師叫我們先去吃飯,看看九點半要不要去黑潮喝咖啡。



我跟阿桂很努力的吃到八點多,

逛了一家小店,又跟老師聯絡。

老師叫我們上去他家作客。

接著開始上第三堂課:紅酒。



智利的紅酒,搭配俄羅斯酒杯,超美的杯子,連敲擊的聲音都特別悅耳。

不澀不酸,雖然一開始師母開瓶時,木屑有點毀了,

但是仍成功開瓶。





                  



甜點是後方的玉珍齋綠豆糕。

世界融合啊!



本堂課創新教學法,以此謹記。












C-マンション










co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本來應該開在這學期的合奏指揮,結果卻是開在進修部的暑期學分班。還好搶的快,所以報上了名。上課老師是張佳韻,http://www.ntch.edu.tw/nso/web/index1-3.asp,她是清的高中豎笛老師,現在 NSO 的助理指揮,也在學校帶管弦樂團。上學期看過她帶學校演出西城故事。





        這次的課本來是三個禮拜,由於要拜託樂團的關係,所以把時間壓縮成兩個禮拜,每天四個小時,可得兩學分。由於報名資格沒有限制,所以大家的程度不一。有些人對指揮沒有什麼概念,有些人已經學了一陣子,也有人雖然有帶過團,不過在技巧和處理上都還有一些問題。





         這次準備的曲目是 Mozart  KV 525。老師請了大學部的學妹幫忙拉樂團。因為沒有真人的演出,指揮空氣是很無趣的,無法立即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可憐的學弟妹們,一小時 50 元的工資,比麥當勞時薪還少來幫我們拉,真是辛苦了!我們有些人有帶樂器,就上去支援一下。感謝這個機會!把我自從不騙錢之後,就沒再拿出來的長笛給請出來,並且一吹兩小時!不過當然,由於久沒吹,有些跳音真的是不行了。清的豎笛顯然有一樣的毛病,哈哈。





      老師要求我們一定要錄影,回去要看錄影帶,並且之後再把第一天的影片拿出來看,看看自己改變多少。本來這堂課老師只願意收 20 人,沒想到來了快 30 人。在教授指揮法的時候,這樣的人數真的是太多了。





         第一天把一些基本的事情處理完之後,老師先教基本拍。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五拍、六拍等。果然久沒有畫圈圈還是會打結。當天就馬上三個人出去指揮 KV 525 的第一樂章。老師順便說,從明天開始,每個人就要上來指,然後她立刻指導。





        和合唱指揮最大的不同,管弦樂指揮的位置較低,並且是需要指揮棒的。對於用習慣雙手指揮的自己,真的是很難控制那根棒子。習慣用雙手畫的線條,變成指揮棒之後,要把手的技巧轉化到指揮棒上,需要更多的控制。但是這是必須使用的工具,只得咬牙習慣。





        啊~久沒有上台,真的是很緊張。尤其是很久沒有面對一個合唱團或者是其他的團。知道自己只要有個拍點打錯,整個團的聲音就會不對,更是格外緊張。





        兩個禮拜下來,把一和二樂章都走完。有個大概的瞭解。因為每個人能夠分配的時間不像個別課那樣多,所以當別人在指揮的時候,也學著記下別人的問題,因為那有可能就是自己的問題。每天越到後面的人,就越能避免之前的人所犯的錯誤。





        我自己的問題出在身體的晃動,容易跟著第一拍重音點頭。雙手起拍的高度不一,會造成團員的不平衡。這些算是好解決的問題。我跟小莫真的是感情不怎樣,不過演出起來還算有點樣子。





        今天的考試很正式,我抽到第二樂章,中間有聲部輪替的地方,算是過關了。後來問團員,他們覺得今天的 f ,劃的比平常小。唉,考試咩,總是緊張。





        面對指揮,很多人常認為那不過只是拿跟棒子亂搖一陣。之前有個新聞是一位唐寶寶指揮一個樂團,說大家讚不絕口,可是會指揮的人看到那個新聞,只能搖頭。指揮也是個演奏者,他的樂器叫樂團。他處理著整個樂團,計畫要發生的事情,和演奏其他樂器一樣,並不是只有揮著棒子,打著拍點就有聲音的。





        每次說到指揮,我都會想起大四時所發生的事件。那時候班上要巡迴演出,合唱幾乎都是必備的節目。當時有位同學自願出來幫忙帶合唱,由於她修了一陣子的指揮,大家也讓她試試看。練了幾次,似乎沒有什麼進展,練唱的時候常不知所唱,最後大家受不了,我只得出馬請出另外一位同學。果然後來演出順利。不同的指揮,練習的方式不同,指揮的能量不同,帶給團員是完全不同的效果與聲音。





        不敢說能夠完全掌控,就當作回科任的一些準備,回復一些「手感」,哪天要帶合唱團的時候才不會把自己弄得一團糟。




















-----

co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在東京逛街的時候,看到賣指揮棒。

其實我搞不清楚台灣指揮棒的行情,

只記得好的也不便宜。

那裡擺的都是木頭握柄,有不同的木頭。

棒身部分大都是玻璃纖維的。

握起來很輕。

以前大概聽說過簡單的挑選,

可是沒有正式學過,

所以就挑了一支「看起來」比較順眼的,

帶回來當「紀念品」。



因為學校沒有樂團,只有合唱團,

基本上是用不到指揮棒的。

不過我想,想擁有一支指揮棒,

大概是每個人的夢想吧。



我的小玫,它是玫瑰木的握柄。

玻璃纖維材質,還有一個黃色外殼。

(我覺得是這個殼最吸引我吧?!)

長度則是380mm,

到我的手肘,其實過長一點點。















握柄的紋路很漂亮。



事隔一年之後,

剛好開了合奏指揮,

終於可以帶它出來見人了。



不過,有指揮棒不代表可以指得好啊!

要是厲害的人,用鉛筆就很棒了。

(以上是AMY 老師說的)



還好只是小莫的 KV525,

勉強還可應付四行譜。

時間很緊迫,所以只得現學現賣,

把以前學過的合唱指揮拉一點出來用。



不過我覺得人還是得專心致力某一項事物,

類同瑜珈說的專注目標。

一下子看總譜,一下子看鋼琴譜,

其實我還滿討厭分心的。
















co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今天晚上去聽了謝老師的音樂會。



本次曲目:

上半場普羅高菲夫 :瞬間幻影 20首 作品22

   普羅高菲夫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28



下半場蕭士塔高維契 :前奏與賦格作品87 第一號與第十七號

   莫索斯基 :展覽會之畫



        基本上三位都是俄國作曲家,所呈獻的是俄式風情與思維。本次的曲目其實相當重。上半場的普羅高菲夫 20首 ,從慢板的開始,讓我非常中意。習慣了每次的第一樂章的快板,這樣的慢板很特別。20 首曲子有各種特色,有的素材重複出現串連。我好喜歡謝老師的慢板,果然俄式觸鍵還是有獨到的地方,在音色的轉換上可以有相當多的變化。對於踏板的運用更是精準,果然在踏板的切換上,可以聽到極細微的控制。



        對於 NO.3 sonata,因為最近剛好練了,我對於低音的部分覺得在音量的響度上覺得比較奇怪。我一度以為可能是男女的力氣所造成的音量差距,因為在我聽到的版本中,某些部分的音量處理會更強大。但是在聽下半場之後,我修正這裡的看法,可能是謝老師有特殊的詮釋。



       下半場的曲目,蕭士塔高維契 比想像中的可以接受。至於莫索斯基的一開始的 promenade 謝老師所彈的和聲非常飽滿(所以我立刻推翻我之前對sonata 力度的疑慮 )。每一段的呈獻,讓我覺得好像真的在俄國。應該說,可能因為受到的是俄國訓練,所以對俄國作曲家的思維,更能夠精準的呈獻。每一個應該剛毅的線條,或者柔美的吟唱,似乎將俄羅斯完整呈獻。



       =======================



        若真的要做個比較,我覺得謝老師和葉老師最大的差異,應該是在於女性特質的展現。對於慢板的詮釋、跳躍的技巧等,當然,這是個人觀感。但是整體的俄國曲目的呈獻,真的讓我如同在俄國一樣。如果有正確的詮釋,果然是令人身心舒暢的!~
















-----

co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今天和老師稍微討論了一下下學期的曲目。

由於牽扯到音樂會解說部分,

老師說看我喜歡誰,從他下手。



喜歡誰啊?

我說我大學時候還蠻迷戀小布的,

可是,小布好難啊。



老師說,是難啊,他就是那種龜毛個性。

所以在他的音樂中,所有的高潮都是在 pp

除了失戀的感情之外,更多是他對克拉拉那種壓抑,畢竟舒曼是拉拔過他的人。在舒曼自殺、住療養院,克拉拉還是沒有背棄他。換句話說,小布就是愛,也愛不到。



我說啊,舒曼也是個變態。他好奇怪,老是喜歡 A-B-A 。我彈過 Faschingsschwank aus Wien, Op.26



老師說,那首應該算是舒曼的經典,我的老師認為更甚於Carnaval首先要去看當時的寫作狂歡節的背景,所以他總有一段間奏,然後加入各種狂歡節的情節。



在音樂上,只有蕭邦,是把音樂就在他的曲子中表達出來了。大部分的作曲家,要靠演奏的人去想像,那是什麼音響?需要什麼效果?這是最大的差異。



那就挑你喜歡誰,再來挑作品吧。

要是真的挑小布,嘿嘿,那可真是.........





(現在你手上有工具,可是不會用它。)






=========================================



唉,挑誰好呢?



小布那個性格,就是完全的金牛座。

他對克拉拉的愛啊..........突然沒把握了起來。

沒變成小布,怎麼瞭解他呢?



舒曼就別了,話太多。

老巴、小莫,你們也再見了,反正我們從來沒好過。

阿貝的後期大概彈一首我就掛了~

老柴我不熟,也沒去過寒冷莫斯科,三頭馬車就再見了。

我的手沒小拉那麼大,大概會抽筋。 

老蕭和老李的小音符大概會碎屍萬段。

拉威爾和阿西,唉,我沒練完大概老師先昏死在那邊。

俄國其他作家呢?



唉,

只剩下小布了嗎?

是要來個星座配對法嗎?

還是做籤看抽到誰就他好了........................

 



 


 


 

 



 


 












co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這兩天就一直泡在俄國裡。



找了一些文章來看,

嗯,大家對俄國派的看法顯然差異很大。

並不是因為我現在跟著俄國派老師所以我這樣說,

今天猛然一回想,

以前聽 CD 的時候,

我自己不自覺中是選擇了俄國派的詮釋。



我一直反覆思索昨天的對話。



有人批評俄國式的風格太強烈,

有人說他們不夠正統(演奏德奧作品時)。

但是我一直想起老師說的,

演奏者對樂曲的構思和表達。



我覺得我們對俄國還是很陌生,

我們不瞭解他們的想法,

他們的生活方式。

如同你跟非洲人說著俄羅斯的雪景,

丈二金剛摸不著頭。



不過,對於詮釋,

如果用俄國的想法看德奧作品,

在詮釋上到底能不能做到所謂的「道地」?

又,到底在演奏的時候,

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彈出作曲家的意念?

如果彈不出作曲家的意念,

那標示這個作曲者的意義何在?



什麼是 Bach?

什麼是 Mozart ?

什麼是 Beethoven?

什麼是 Chopin ?



有時候我覺得,

只有作曲家自己,

才能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意念啊。

經過別人的腦和手指,

音符雖然一樣,

但是意義上卻是不同的。

所以我一直認為,

沒有誰比較「道地」,

而是誰比較「接近」。



有點像是,

你不是那條魚,

你怎麼知道那條魚快不快樂?

既然你不是作曲家,

你怎麼知道這個音要重還是要輕?



不知道,這麼多年還是搞不大清楚。

或許這可以是下一次和老師的話題。





啊,

繼續泡著有多好。

不過星期一很快就要來了。


















-----

co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趁著記憶猶新的時候快點記下來,可能會記不得老師說的話。本來在聽 Tango 音樂,果然太容易亢奮,換上一張 Rachmaninov Liturgy of St. John Chrysostom,op.31。聽Vesper 大概又會跟著亂唱吧,哈哈。



       
今天談的東西,其實有點難以記下來。一方面有一些人名我記不住,另一方面應該說有些概念我不是很清楚。有些東西老師跳著講,我回神的速度不夠快。總之,還是試著寫一寫,錯了再請老師來改吧。下面的方式和上次不同,我和老師的話會分開來記錄。有些跳段的部分,我就自己合併概念。



       
唉,真是應該錄音的。



==============================================

時間:95428  星期五  14:00

地點: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館 





       
話題是從一張波蘭音樂節的廣告單開始,我們兩個對美食還比較有興趣一點。老師說,照這樣,我也可以帶一團去莫斯科了!



我:老師您是什麼時候想去俄國的啊?臺灣其實很少人去俄

        
國,大部分還是以美國與歐洲為主。



師:很早以前,十三、四歲就超想去的!



我:十三、四歲......好早啊!



師:那時候是聽了一些鋼琴家,想說,這些人怎麼這麼......

       
強, 怎麼鋼琴會彈成這樣?非常嚮往。



=========
分隔線(就是中間我忘記說什麼了)========



師:要有作品的流傳、被演奏,才會有學派的成立。俄國在五

        人組之前,不算有學派的成立。那個時候還是以
德奧為

        主。聲樂在義大利有學派,鋼琴卻沒有。老柴算是俄國派

        嗎?不算。因為他的作品是給西歐人演出的。有的曲子太

        難,最後還是給西歐人演奏。但是要真正發展出自己的技

        巧,必須要有作曲家寫下作品。整個發展是以德奧開始

        的,慢慢才傳開,直到俄羅斯。那時候是
 Liszt

        Legesgy(
)(對不起,聽過卻不知道怎麼拼)兩人傳

        入。
Liszt 前往莫斯科,Le 去了聖彼得堡,似乎就這樣成

        立了兩派。但是要說就這樣分成兩派嗎?其實並不盡
然。

        因為其實兩方的人是互有交流的。這一段其實很複
雜,因

        為
Le 和他的學生 Essipova 結婚,而 Essipova 

        Prokofiev
的老師。Liszt 傳承自華格納(Wagner),而 Le

       走音樂教育路線。兩者的意念是完全不同的。現在雖然交

       流了,但是如果從處理樂曲的最原始的構思、語法等等,

       還是可以分辨兩者的不同。



我:我不大懂的是,既然每個人的詮釋不同,如何去分辨他們

        的派別?

 

師:這個問題其實我以前也問過。應該說臺灣沒有環境讓你去

        多聽。我在莫斯科的時候,只要用學生證蓋個章,就可進

        去聽音樂會了。就一直多聽,聽很多好的演奏。剛開始也

        不知道有什麼不一樣,只知道他彈得很好,或者是技巧很

        好。但是聽久了,慢慢瞭解到他的構思,就可以分辨他的

        派別。以前進去聽的時候,只要有位子就可以坐。遇到比

        較熱門的場次,沒位子坐,就站著聽。國家音樂廳連站著

        都不接受。關於教育,要用最低的價格,讓學生有多學習

        的機會。



我:俄國派在樂曲詮釋的部分,會不會有很大的差異?



師:多少會有。因為整個思考的方式是不同的,對於音樂的哲

        學看法和使用的技巧是不一樣的。 德奧的觸鍵方式是採

       「直接觸鍵」。這和樂器的發展大有關係。從最早期的巴

        哈(J.S Bach)當時的大鍵琴(Harpsichord),由於樂器

        本身的設計,他的觸鍵方式的觸感類似於你用手指去按電

        燈開關一樣。(老師起身示範按電燈開關,我也去按),

        所以德奧的觸鍵方式,就從 Bach 流傳下來至今。但是現

        在的鋼琴設計,你看(老師去按琴鍵),如果用很慢的速

        度去按它,會發現當按鍵下沈時,中間其實會有點停頓,

        才會敲擊琴弦。所以當你用直接觸鍵的話,弦打上去的是

        很直接的。由於敲擊的時間和空間很短,所以無法製造更

        豐富的聲音。俄國派使用的「抓琴鍵」的方式,利用多一

        點的指腹去按鍵,而不用指尖直接觸鍵,為的就是要製造

        琴弦的空間和聲音的飽和。



=========分隔線(就是中間我忘記說什麼了)========



師:Naumov 上課的時候,還是會依照學生的特質授課,並不

        因為是哪一個派別,而框住學生。舉例來說,有的人天生

        氣質就是可以彈出很炫技的,或者很光彩的聲音。有的人

        則是較為嚴謹的。當然他們所受的訓練都是嚴謹的,但是

        在表現上,在轉換自己的看法時,如一段要表現「熱情」

        的音樂,天生者的能力,可能就可以讓他大鳴大放。但是

        對於手指上無法做出光彩聲音的人,但是他非常有自己的

       看法,老師用的方式並不會相同。他會讓他表達自己的看

       法,用其他的方式,將聲音一層一層疊上去,那是另一種

       熱情。所以並不是每個學生的詮釋都會相同。但是在這中

       間,他們的樂思,對樂曲的架構這些訓練,就是從同一個

       學派最早的的樂思而來的。



師:莫札特(Mozart)是很困難的。有次我遇到一個奧地利

        人,和他聊天。我就問他,你們奧地利人對俄國人彈 

        Mozart 的看法呢?他回答:假設這是一幅畫,俄國人彈 

        Mozart ,就像是一直把框框全部抓走。換句話說,奧國

        的彈法則像是必須把 Mozart 放在原有的框架上。這其實

        不算一個好或不好的評價。而是對音樂的看法是如此的。



師:學派這種東西,並不是像科學一樣,先有理論存在的。因

        為本身音樂就是藝術性的東西。所以要先感受,有聲音,

        有想法,最後才會有理論的出現。很多時候,沒有經歷,

        是無法表現出感受的。我第一天到達俄羅斯的時候,車子

        爆胎了,就在省道的路旁停了下來,司機用千斤頂將車子

        頂起來。就在那一剎那間,我感受的是「啊,這下著雪的

        氣候和環境,正是老柴寫的十一月的馬車情境。」沒看過

        下雪,怎麼瞭解下雪的感受呢?我有個學生有次練首曲

        子,怎麼彈就是不對,因為他沒看過中亞的草原,彈起來

        就像七星山上的野草。



師:介紹你看一本書(拿出一本俄文書)【老師,這有中文版

        嗎?】沒有耶。【那我還是等你翻成中文版再看吧~】這

        是Naumov 所寫的類似傳記的書。裡面還有不少照片,還

        有我的名字呢。



我翻書,裡面正有在 29 號琴房的歷屆主人圖像,也看到從以前開始,莫斯科音樂院就是兩台鋼琴上課的照片。



師:你可以去買有簡體版的「涅高滋談藝錄」以及已經有繁體

        版的「鋼琴表演藝術」。尤其是談藝錄,或許會更懂我今

        天所說的。



我:現在台灣大部分的人都是到美國去拿學位,那有美國學派

        嗎?



師:以 Neuhaus 的看法來說,他認為是有美國派的存在。從

        以前戰爭之時, Rachmaninoff 和   Horowitz 去美國,由

        他們大量的演奏,繼而形成美國學派。

        (筆記:個人認為這一段應該是光就俄國學派的分類而另

            外衍生的美國學派,應該不是現在美國真正的學派

            流。)



==================================================



大致上只能記到這樣了。



在一邊寫一邊找資料的時候,正好聽到小普的錄音,

有趣的是,兩個版本一聽,是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

再看看演奏者,

嘖嘖,果然俄國派的聲音大不相同。



http://www.pianosociety.com/index.php?id=117

可以試聽這兩個版本。



說不定比起彈琴,

我更適合研究音樂學,

或者,當個編輯。
















co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學期和老師比較熟了,上課的時候可以和老師多談點其他的東西。想把這些記錄下來,說不定哪天老師要出回憶錄,還可以找我要點資料。記記看吧。



以下是我用自己的話把老師的話記下來,有些是完整記述,有些則是我的話。因為沒有錄音,所以不能打逐字稿,不然可以更好。



=======================================

時間:95年3月24日  星期五  14:00

地點: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館 



話題是從學妹偷錄老師 mp3 開始。

後來講到老師到底有沒有彈 Brahms A大調第二號間奏曲,Op.118?



老師說:你們真的是曲目聽太少,

為什麼一定站起來鼓掌,才算是一個曲子的結束?

這場音樂會本身就是以「紀念音樂會」的形式演出,並且是以「俄國式」紀念音樂會方式呈現。我個人比較想做的,是讓大家進到這個世界來。



       有些師大的大老認為,如果要做紀念音樂會,應該還要明確附上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情。在台灣,很多事情是「形式大過於實質意義」。像一些酒會或者是其他形式的,幾點幾分 XXX 要致詞,幾點幾分某某長官蒞臨。每個人到場並不是因為這個活動,流程圖是拿來計算我可以什麼時候到達這個地方,或者我什麼時候可以離開。是真心的想要參加這個活動嗎?那倒未必。我想要做的,就是燈光暗的,讓大家感受到那個氣氛,希望大家容易踏進這個世界。難道一定要燈打的亮亮的,然後有人上去致詞,才算是紀念音樂會?那就是「形式大過於實質意義」。



        那場音樂會對我來說很特別。當然我自己想要獻給我的老師。但是那天的氣氛其實壓力很大。怎麼說呢?以前在莫斯科音樂院的時候,我是在 29 號琴房。那個琴房從以前用到現在,是什麼學派的,就是一直用那間琴房。歷屆使用過這間琴房的教授,會有一張黑白照片,下面會有如大理石般的碑文,刻著這個教授的功勳:得過什麼大獎或者什麼獎章。琴房很大,裡面有兩台九尺 Steinway ε Son和一台 YAMAHA並排。後面則是一排沙發,他就坐在後面聽著我們上課。那一天在台上,我彷彿回到了 29 號琴房。後面就像有個人坐著,正在聽我彈琴。那天我第二首彈的不是很好,我好像聽到一個聲音說:再彈一次。



        說到這個,那天晚上我就想到另外一件事情。有一個俄國當代的中提琴家 Yuri Bashmet ,他拉的中提琴真是好,是我最喜歡的中提琴家。以前的人總認為,小提琴拉不好的人才去拉中提琴,但是他的聲音色彩變化的豐富,真的是無法形容。以前李希特 rehearsal 時只願意給他和李希特的乾女兒聽,並聽取他們的意見。有一次他要演出 Shostakovich  Viola  sonate,那是在 Shostakovich  去世之後一個月,此外,這首曲子也是 Shostakovich   要獻給他的。這壓力當然特別大。那次的演出,他正感冒差點變成肺炎。事後他說,那一天從一開始,不管是對音樂的詮釋、技巧的流暢、音樂的表現,可以說有如神助,非常完美的把這首曲子演奏完。之後回到後台,彷彿有個人拉著他的手一起進去。當然不是要說什麼神奇的事情,但是總是會有一些特殊的情況發生。之後,他從不輕易再演奏這首曲子,因為不知道能不能回到當時演奏的情況,那種完美的演出。



        回到之前的話題,我那天的感覺也是這樣。我彷彿回到 29 號琴房。就感覺到有個人在後面,像以前上課一樣,正聽著我彈琴。以前上課都是要背譜的,他就坐在後面聽,像音樂會一般聽你彈。然後指點你的地方要立刻改正,不然就準備被踢出去(笑)。那天就是這種感覺。從 1999 年離開莫斯科音樂院到現在,就是那一天有重回 29 號琴房的那種壓力、那種有人在後面聽著你彈琴。



        這個意義是很重要的。我希望能讓大家真的去認識我的老師。大家來看我也許是因為捧場,也許是因為想看我的曲目,看看蕭邦可以彈成怎樣。不過對我而言,紀念他的意義已經做到了。這完全是俄羅斯式的紀念。即使是獻花給我,我也是轉獻給我的老師。







                                                                     —關於紀念音樂會





延伸閱讀:

【隨筆記】—12.26向恩師致敬,葉孟儒鋼琴獨奏會

http://www.wretch.cc/blog/copo&article_id=3631234





====================

後記:

不知道這篇被誰看到,轉告葉老師,

(才發現,唷,原來老師會上網啊 。)

Apr 14,06 修改 中提琴家姓名,

Yuri Bashmet。


















-----

co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