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趁著記憶猶新的時候快點記下來,可能會記不得老師說的話。本來在聽 Tango 音樂,果然太容易亢奮,換上一張 Rachmaninov Liturgy of St. John Chrysostom,op.31。聽Vesper 大概又會跟著亂唱吧,哈哈。



       
今天談的東西,其實有點難以記下來。一方面有一些人名我記不住,另一方面應該說有些概念我不是很清楚。有些東西老師跳著講,我回神的速度不夠快。總之,還是試著寫一寫,錯了再請老師來改吧。下面的方式和上次不同,我和老師的話會分開來記錄。有些跳段的部分,我就自己合併概念。



       
唉,真是應該錄音的。



==============================================

時間:95428  星期五  14:00

地點: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館 





       
話題是從一張波蘭音樂節的廣告單開始,我們兩個對美食還比較有興趣一點。老師說,照這樣,我也可以帶一團去莫斯科了!



我:老師您是什麼時候想去俄國的啊?臺灣其實很少人去俄

        
國,大部分還是以美國與歐洲為主。



師:很早以前,十三、四歲就超想去的!



我:十三、四歲......好早啊!



師:那時候是聽了一些鋼琴家,想說,這些人怎麼這麼......

       
強, 怎麼鋼琴會彈成這樣?非常嚮往。



=========
分隔線(就是中間我忘記說什麼了)========



師:要有作品的流傳、被演奏,才會有學派的成立。俄國在五

        人組之前,不算有學派的成立。那個時候還是以
德奧為

        主。聲樂在義大利有學派,鋼琴卻沒有。老柴算是俄國派

        嗎?不算。因為他的作品是給西歐人演出的。有的曲子太

        難,最後還是給西歐人演奏。但是要真正發展出自己的技

        巧,必須要有作曲家寫下作品。整個發展是以德奧開始

        的,慢慢才傳開,直到俄羅斯。那時候是
 Liszt

        Legesgy(
)(對不起,聽過卻不知道怎麼拼)兩人傳

        入。
Liszt 前往莫斯科,Le 去了聖彼得堡,似乎就這樣成

        立了兩派。但是要說就這樣分成兩派嗎?其實並不盡
然。

        因為其實兩方的人是互有交流的。這一段其實很複
雜,因

        為
Le 和他的學生 Essipova 結婚,而 Essipova 

        Prokofiev
的老師。Liszt 傳承自華格納(Wagner),而 Le

       走音樂教育路線。兩者的意念是完全不同的。現在雖然交

       流了,但是如果從處理樂曲的最原始的構思、語法等等,

       還是可以分辨兩者的不同。



我:我不大懂的是,既然每個人的詮釋不同,如何去分辨他們

        的派別?

 

師:這個問題其實我以前也問過。應該說臺灣沒有環境讓你去

        多聽。我在莫斯科的時候,只要用學生證蓋個章,就可進

        去聽音樂會了。就一直多聽,聽很多好的演奏。剛開始也

        不知道有什麼不一樣,只知道他彈得很好,或者是技巧很

        好。但是聽久了,慢慢瞭解到他的構思,就可以分辨他的

        派別。以前進去聽的時候,只要有位子就可以坐。遇到比

        較熱門的場次,沒位子坐,就站著聽。國家音樂廳連站著

        都不接受。關於教育,要用最低的價格,讓學生有多學習

        的機會。



我:俄國派在樂曲詮釋的部分,會不會有很大的差異?



師:多少會有。因為整個思考的方式是不同的,對於音樂的哲

        學看法和使用的技巧是不一樣的。 德奧的觸鍵方式是採

       「直接觸鍵」。這和樂器的發展大有關係。從最早期的巴

        哈(J.S Bach)當時的大鍵琴(Harpsichord),由於樂器

        本身的設計,他的觸鍵方式的觸感類似於你用手指去按電

        燈開關一樣。(老師起身示範按電燈開關,我也去按),

        所以德奧的觸鍵方式,就從 Bach 流傳下來至今。但是現

        在的鋼琴設計,你看(老師去按琴鍵),如果用很慢的速

        度去按它,會發現當按鍵下沈時,中間其實會有點停頓,

        才會敲擊琴弦。所以當你用直接觸鍵的話,弦打上去的是

        很直接的。由於敲擊的時間和空間很短,所以無法製造更

        豐富的聲音。俄國派使用的「抓琴鍵」的方式,利用多一

        點的指腹去按鍵,而不用指尖直接觸鍵,為的就是要製造

        琴弦的空間和聲音的飽和。



=========分隔線(就是中間我忘記說什麼了)========



師:Naumov 上課的時候,還是會依照學生的特質授課,並不

        因為是哪一個派別,而框住學生。舉例來說,有的人天生

        氣質就是可以彈出很炫技的,或者很光彩的聲音。有的人

        則是較為嚴謹的。當然他們所受的訓練都是嚴謹的,但是

        在表現上,在轉換自己的看法時,如一段要表現「熱情」

        的音樂,天生者的能力,可能就可以讓他大鳴大放。但是

        對於手指上無法做出光彩聲音的人,但是他非常有自己的

       看法,老師用的方式並不會相同。他會讓他表達自己的看

       法,用其他的方式,將聲音一層一層疊上去,那是另一種

       熱情。所以並不是每個學生的詮釋都會相同。但是在這中

       間,他們的樂思,對樂曲的架構這些訓練,就是從同一個

       學派最早的的樂思而來的。



師:莫札特(Mozart)是很困難的。有次我遇到一個奧地利

        人,和他聊天。我就問他,你們奧地利人對俄國人彈 

        Mozart 的看法呢?他回答:假設這是一幅畫,俄國人彈 

        Mozart ,就像是一直把框框全部抓走。換句話說,奧國

        的彈法則像是必須把 Mozart 放在原有的框架上。這其實

        不算一個好或不好的評價。而是對音樂的看法是如此的。



師:學派這種東西,並不是像科學一樣,先有理論存在的。因

        為本身音樂就是藝術性的東西。所以要先感受,有聲音,

        有想法,最後才會有理論的出現。很多時候,沒有經歷,

        是無法表現出感受的。我第一天到達俄羅斯的時候,車子

        爆胎了,就在省道的路旁停了下來,司機用千斤頂將車子

        頂起來。就在那一剎那間,我感受的是「啊,這下著雪的

        氣候和環境,正是老柴寫的十一月的馬車情境。」沒看過

        下雪,怎麼瞭解下雪的感受呢?我有個學生有次練首曲

        子,怎麼彈就是不對,因為他沒看過中亞的草原,彈起來

        就像七星山上的野草。



師:介紹你看一本書(拿出一本俄文書)【老師,這有中文版

        嗎?】沒有耶。【那我還是等你翻成中文版再看吧~】這

        是Naumov 所寫的類似傳記的書。裡面還有不少照片,還

        有我的名字呢。



我翻書,裡面正有在 29 號琴房的歷屆主人圖像,也看到從以前開始,莫斯科音樂院就是兩台鋼琴上課的照片。



師:你可以去買有簡體版的「涅高滋談藝錄」以及已經有繁體

        版的「鋼琴表演藝術」。尤其是談藝錄,或許會更懂我今

        天所說的。



我:現在台灣大部分的人都是到美國去拿學位,那有美國學派

        嗎?



師:以 Neuhaus 的看法來說,他認為是有美國派的存在。從

        以前戰爭之時, Rachmaninoff 和   Horowitz 去美國,由

        他們大量的演奏,繼而形成美國學派。

        (筆記:個人認為這一段應該是光就俄國學派的分類而另

            外衍生的美國學派,應該不是現在美國真正的學派

            流。)



==================================================



大致上只能記到這樣了。



在一邊寫一邊找資料的時候,正好聽到小普的錄音,

有趣的是,兩個版本一聽,是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

再看看演奏者,

嘖嘖,果然俄國派的聲音大不相同。



http://www.pianosociety.com/index.php?id=117

可以試聽這兩個版本。



說不定比起彈琴,

我更適合研究音樂學,

或者,當個編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