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的票房令人大吃一驚。
三天內就賣光音樂廳的票這種記錄據說是第二次。
大家都知道,
這些人是衝著「交響情人夢」這幾個字來的。


好的,
我們都瞭解這是一個行銷的手法。
搭配著日劇推廣音樂會。
但是,
為什麼一定要用這種方式去推銷音樂會?
而不是人們自動自發掏出小朋友進到音樂廳?

那天在「掌櫃」其實也聊到了一些想法。
若要讓我來看,
我大概會用下面的幾個角度去看這件事情。
當然不見得完全正確,
只是一些心得。
歡迎交流。

一、文化背景的傳統。

那天在掌櫃時有提到,
音樂會之於俄國人民的生活,
是一種心靈上的寄託。
是發自內心並且在生活中擁有的。

換個地方在歐洲,則是一個完全社交性場合。
歐洲人把聽音樂會當成是社交場所,
在中場休息時間交際應酬。

那在台灣呢?
音樂會一直就不是一個受「多數人」注意的項目。
畢竟大部分音樂會的內容是西洋音樂。
而在整個歷史背景上,
這種音樂並不是「生活的必須」。

或許有人喜歡唱個鄉村小調,
或者是聽歌仔戲,
(君不見楊麗花阿姨的票賣的更好!)
但是古典音樂?
那是「有錢人」的東西。
沒有錢,誰能聽到唱片?
誰能學樂器?
所以一直以來,那是有社經地位之人的專利。

從文化傳統的因素來看,
大致能抓到無法深植的原因。

二、宗教因素

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得知,
西洋音樂的發展史和宗教是息息相關的。
巴洛克時期的「主流」音樂,
更是從宗教活動所衍生的附屬品。
直到後來才慢慢獨立出來。

而宗教生活可以說是歐洲國家的重心,
連帶的音樂發展也跟著這條路線發展。
把背景回到東方,
這也是西洋音樂在東方不普及的原因。
因為宗教的信仰不同,
採用的宗教音樂也不同。
西洋宗教厲害的地方,
是透過音樂的力量把教義用耳朵記起來。


三、傳播媒介的發展

在現代歷史的發展中,
傳播媒體不停的在演進。
 Web 2.0 的時代不斷的刺激,
傳播的速度不斷加快。
但是,對於古典音樂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呢?
應該還算是未定論。

流行音樂的發展是不容小覷的力量。
光鮮亮麗的外表,
華麗的舞台效果,
平易近人又風花雪月的歌詞,
KTV 裡不停的瘋狂傳唱。
人人可以朗朗上口,
這點是古典音樂的死穴。

你能哼出貝九的曲調,
卻無法表現貝九的氣勢和內涵。
可是,
一首流行歌曲卻可以讓人邊唱邊痛哭。
因為他可以使用已經上手的工具(歌聲),
表達自己的情感。

要如何使古典音樂讓自己產生共鳴呢?
「交響情人夢」成功做到這一點。
當大家被劇情吸引,而耳朵不斷的被重複樂段刺激,
當再度聽到音樂時,
心中浮現劇情的發展,
兩相結合,加深印象。

但是並不是每一首曲子都剛好有這種連結的。
在流行歌曲的強勢主流之下,
「行銷」古典音樂變得令人有點小悲哀,
但是卻不得不屈服。


四、教育上的深度

不大確定這樣的標題合不合適。
只是前面順著說下來,
若想要加速推廣古典音樂,
當然是從教育著手。

明明我們就有音樂課(雖然小一小二已經被生活課程給併吞了),
但是從小學到高中總共十二年的音樂課,
為什麼我們還是不能培養大家對古典音樂的愛好?

師資當然是關鍵。
音樂教師的「理念」更是能不能推動的要因。

我知道有些老師上課會上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不是不能上,
只是要看怎麼上。

我上課的時候不喜歡上流行音樂,
我跟孩子講,因為那些不用我教,你都會。
為什麼我要教你已經會的東西給你?

如果要更深層一點,
我們應該在學校創造古典音樂的環境。
孩子在學校努力接觸古典音樂,
因為回到家裡,
電視、廣播都是流行音樂的天下。

我曾經在我的班級試驗過,
讓他們做作業的時候聽古典樂。
到後來,我會問他們今天想聽什麼?
小二的孩子會跟我講:
我要聽鋼琴、我要聽長笛、我要聽小提琴。
讓他的耳朵習慣古典音樂的聲音,
他會自然而然的去探索音樂的世界。

或者,像以前帶合唱團的時候,
我不敢說全團的人都會繼續喜歡音樂,
但是總是會有人會持續對音樂的熱情。
曾經有畢業的學生回來跟我說她覺得他們音樂老師很奇怪,
明明聲音大家唱的很難聽,
卻這樣就呼囉過去了。

這種學生不只一個,我很高興。
因為這意味著這些孩子的耳朵是可以訓練的,
他們會去分辨好與不好的聲音。
他們喜歡合唱,
代表他們以後可能對合唱有著興趣。
或許將來在查詢有沒有合唱節目的時候,
也會想著或許換種樂器的音樂聽聽也不錯。

如果在校園能夠提供這樣的接觸古典音樂的環境,
加上音樂教師能夠引導好的方向,
要推動古典音樂才能夠更順利。



古典音樂欣賞人口老化的現象各地都在發生。
如果能夠結合行銷與教育,
或許可以減緩這樣的現象繼續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po 的頭像
    copo

    精神病院的存在

    co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