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 2013 年冬季日本遊記前,我想先寫幾篇感想文。
這些感想是這次旅行途中跑出來的一些想法。
對我來說比遊記重要多了。
這篇標題有點嚴肅,但是其實我不是美學專家,
只能說是感想,所以也別太嚴肅。
(伊勢)
這次去日本,看著日本的建築物,和街道的規劃。
心中出現「美學」兩個字。
不論是現代都市的鋼筋水泥大樓,
或者是傳統建築的木造房屋,
都井然有序的排列著。
(東京)
木造的房子讓你一看就會知道:嗯,這是日本式的建築。
庭園的造景讓你一看就會知道:嗯,這是日本式的庭園。
然後我就想了,
怎麼樣的累積才會讓這樣的設計和美感成為「日本」的?
我自己不是研究美學的,美術也很差,
所以我不知道那個脈絡應該怎麼成立。
只能說如果我用邏輯的方式去推理,
我想與民族性以及生活中的細節應該是主因。
幾次到日本觀察到的是,建築應該是整體性規劃的,
所以看起來有一統性。
這種好處是,東西看來整齊。
而不會夾雜各種形狀,讓視覺混淆。
整齊畫一的確是日本人的性格。
這種性格某種情況(如大災難發生後)是好的,
但大部分的時間不見得是好。
至少我認識的一些日本人有時候常常受不了日本人這種性格。
看完別人當然要轉頭看自己。
(台北)
台灣是個很複雜的地方。
這段時間以來它被太多外來政權統治,
帶來不同的文化。
最簡單的說,原住民族的美學可以是臺灣最原始的美學代表。
但是經過政治、文化的交流之後,
我覺得能稱上臺灣美學的東西變得有點難以定義。
以建築來說,什麼叫做台灣式的建築?
我第一個可以想到的是我們的廟宇。
(鹿港)
其他街上的建築,
一直以來給我的感覺是參差不齊。
這也的確是臺灣人的性格:
多重樣的個性,對國家的認同有分歧,
個人色彩鮮明。
所以前面我會說,我覺得這種美學累積和民族性也有關係。
我曾經去翻閱給外國人看的旅遊書,
看看他們拍出來的照片是什麼樣子。
的確,那種拍法有自己獨特的味道。
但是有些如果不加上解說,
說是在香港或者中國某地我也會相信。
到底還有沒有更獨特一點的臺灣美學?
也許是客家花布。
但那也不是全部。
也許就是我剛前面講的,
那種參差不齊的排列方是就是台灣的獨特美學。
真的是美嗎?
我不知道外國人怎麼看的,
也許可能真的是獨特的美,
但是有時候我看的就會滿心不舒服。
我曾經嘗試用外國人角度來看臺灣,
當這樣做的事情,感覺好多了。
就會覺得每樣東西都還滿新奇的。
每樣東西就有自己的美。
但回過頭講,我們的教育中沒有美學教育。
怎麼搭配衣服會比較好看?
怎麼樣的排列會有美感?
這些我們的教育沒有在教,生活也看不到。
好可惜。
如果能更小培養,臺灣應該可以更漂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