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是 2010 年初開始使用 FACEBOOK,
那時候是因為一位同事傳來的邀請,
我點進去看看,就註冊了。
那時候我同時使用的還有 2008 開始的噗浪(Plurk),
還有一兩個類似的社群網站,但最後主要留存下來的是 FACEBOOK。

在這一次停用之前,我前一次的停用是去年 318 學運期間,
為了整理某一些想法,所以我停用了應該將近三個禮拜。
這一次我停了用了將近一個月。
這中間有一些觀察,就記錄在下面吧。
其實我現在還是繼續維持寫部落格的習慣。
現在主要已遊記為主,純文字類的我少寫了很多。
有一些理由,不過不重要。
要維持單純只寫純文字其實不容易,
風花雪月和魔幻奇想向來不是我的長項,
時事批評有時候自己實在是過於懶散。
最早寫部落格,想法和剛使用 FACEBOOK 一樣,
當做跟朋友分享生活的平台。
但是當我發現因為網路關鍵字搜尋,
有越來越多不認識的人來看部落格,
我開始把和朋友的部分拿掉了,包括照片、名字。
但是我還是必須說,
我透過部落格的書寫認識了一些格友,
這些格友後來也是真實的朋友了。

2008 開始接觸噗浪,開始 140 字內的短文書寫。
其實比較像是閒聊。
什麼小事都可以寫,在最初的部落格我也是這樣寫的。
所以翻以前的文章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小文。
這種方式後來都轉到噗浪上去。

噗浪初期有非常多人在使用,
台派非常多。
後來 FACEBOOK 興起之後,
大量使用者轉到 FACEBOOK ,
噗浪雖然不能說是式微,
但是的確使用者變得比較沒有全面性。
很多動漫喜愛者還是大量使用噗浪,
台派的聯絡大部份轉到 FACEBOOK。
而我和幾位朋友還是喜歡也習慣在噗浪。
很多在臉書不能講的話,
還是會在噗浪說。

所以,當我停用臉書時,
我還是大量使用噗浪和部落格。
大致上的脈絡是這樣。

回頭來講臉書。

其實前面這兩樣和我最早使用 BBS 的狀態很像。
我大一的時候開始接觸網路,從最早的 telnet 開始(完全暴露年齡)。
所以我最早最習慣的界面是 BBS 。
我在網路上是非常習慣保持「匿名」的狀態。
我從一開始使用網路,就是使用 copo 這個 ID ,一直到現在。
所以我有些真實生活的朋友或同學,是會叫我 copo 的。

的確 copo 和我這個人,應該是可以畫上等號。
但其實不是。

copo 這個 ID 存在網路上,
這個 ID 寫文章、發表各式言論。
雖然躲在後面的是我這個人,
但是在網海中,copo 這個名字是大於我自己本身的。
我非常習慣處在一個看不到的真我的環境。

臉書不是。
臉書用的是自己的真名,
我的臉書沒有不認識的朋友。
所以臉書是一個真實社會,它沒有隱蔽性。

這幾年在臉書上使用的心得很複雜。
我儘量讓它能夠條列式的說明。

一、是個真實社會的社交工具。
臉書就是一個社會,就是跟你真實生活重疊的社會。
它不像部落格、BBS、噗浪,
它就是你的生活的反照。
所以在上面發生的一切,就是真實的社交活動。
你可能會在上面和朋友吵架,也會在上面大笑。

二、資訊不對等
這些年用下來,我的同學或者朋友,
有些是隱性使用者。
他們從不發表更新,會在網路上看著你的生活,
但你對他一無所知。
好一點的,對你的發表內容還會按個讚,讓你知道他活著。
有不少則是連這個是不是個殭屍 ID 你都不知道。
這種不知道加朋友到底有什麼意義。
所以某次我做了清理,
把疑似殭屍(但他好像還活著)的帳號給刪了。

我在真實帳號消失的時候,
我用了一個完全沒有朋友的帳號,
所訂閱和追蹤的,
是我覺得我想知道也想取得的資訊。
我保持追蹤各項社會上的訊息,
但是沒有賣直銷產品的推銷文,
沒有喜愛轉貼各種未經證實的網路文章。
我不是「被迫」接收各種訊息。


我同學的老公曾說他不用臉書最大的原因就是這個,
他不想看到這麼多他不需要的訊息。
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

三、私領域還是公領域?
其實我有好幾個臉書帳號。
真實生活的帳號、給學生的帳號、玩遊戲的帳號。
他們各有不同的功能。
但是真實生活那邊我思慮不周時,加了幾位同事。
這其實是很尷尬的事情。
同事有交情好和交情普通的。
同事來邀請不加又不好意思。
加了之後又不想讓對方知道太多自己的生活。
所以有人建議可以把名單分類,
限制閱讀者。

但,這樣不是很蠢嗎?

我發個文還得顧慮被誰看到,點來點去連發表的衝動都沒了。

雖然我的朋友算少這樣的,
但有一種就是你PO 了什麼照片,
不是說沒揪就是說過太好之類的。
這樣也讓人不舒服。

大概是以上這幾個類別。

在現實生活想躲著的時候,
我完全不想使用臉書。
它過於暴露,生吞活剝。

我可以在噗浪靠妖,沒有人理我我也沒問題。
因為那就是噗浪的模式。
大吼大叫或者消失不見都沒問題。

其實對我臉書關心我的朋友和同學很不好意思。
但我的確無法繼續在上面嬉皮笑臉。
而發一些情緒低落的文又如何?
別人何須因為我的心情而受到影響?
看著別人生活我覺得太像偷窺狂。

我覺得這很兩難。
我的確透過臉書重新找回很多失聯的朋友。
這一點我完全無法否認,它真的幫助很多。
但是太赤裸,赤裸到不行。
單純只躲在後面按讚或者偷窺這我實在有點沒辦法。
因為我覺得既然是要交流,那就是要互相的流動性。
不然這就是單向性的,
在部落格就可以做得很好,
我不需要使用臉書。

另外,我覺得停用期間,
對手機和臉書的依存關係有明顯減弱。
不用睡前滑手機,睡醒滑手機。
完全被制約。


我重新開了真實帳號的臉書,
幾個朋友丟了訊息來問怎麼了,
有些我輕輕帶過,
有些我聊了幾句。

按了一個粉絲頁讚,其他的都沒有。
大概瀏覽一下朋友,學那些殭屍帳號在後面偷窺。
停用期間我還是有使用粉絲頁發表了幾篇文。
我覺得這樣是最有安全感。


關於網路,我還是習慣躲在 copo 後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