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參加課發會的時候,
有項議題是要把品德教育納入校本課程中。

每次我一看到這種品德教育議題,不知道為什麼我都會很想笑。

大概是因為我老是想起來一種說法:
「因為沒有知識,所以要學習;
    因為沒有道德,所以要學習。」

人類真是沒有道德啊。

當這項東西需要被學習的同時,
那也表示學習者不具備這項能力。

我每次看到大家手忙腳亂的說要提升學生的品德教育我真的會笑。
台北市還制訂了十四個「核心價值」:
關懷、尊重、自律、孝順、誠信、感恩、合作、有恆、負責、自省、公平、正義、勇敢、同情。

我細看了一下我們學校做的研究報告,
他們所觀察出來的品德教育施行的方式是從將這些核心價值融入於課程中,並從時事、生活事件,搭配品德書籍、教科書、品德繪本。

首先先來確定一些事情。
第一,什麼是品德?
教育部的字典是這樣說品德的,「品性道德」。
如果再詳查「品性」為「人的品德與個性」;
「道德」為「人類共同生活時,行為舉止應合宜的規範與準則」
(註:關於品性的解釋簡直是鬼打牆)

根據品德教育網中所解釋的品德,
「品德教育概念實乃抽像、廣泛且易流於不同解讀」,
「品德教育屬教育本質之基礎工程,乃兼顧知善、好善與行善之全人教育,其亦是對當代社會文化持恆思辨與反省之動態歷程」
(註:非常抽象)

簡單來說,品德是你的個性,應該要符合社會的規範和準則。
如果用我的話翻譯一下,就是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是否含有以上那些核心價值。
如果沒有那些核心價值,你的品德就是不夠優質。
為了維護社會上的秩序,
的確我們需要建立的良好品德。

第二、落實品德的方式為何?
由於人類的品德不佳,所以我們透過教育的方式施行品德改造的計畫。
目前是依靠學校的教學課程,希望導入品德核心價值,
期望能夠建立孩子的良好品行。

可是我對於這個部分比較有質疑。

如果我們以三歲定終身的講法來說,其實孩子在入學前,他的品德已經幾乎定型。這不僅只是空說,而是這幾年教書以來的心得。

小學入學的年齡是六足歲,在剛入學的小一學生中,我們就已經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的性格。如果持續觀察,就會發現每個孩子微妙的差異性。經過多次的討論中,我們認為在學校的教育中融入品德教育當然是必須做的,因為我們還是期待透過教育的力量去改善孩子的品德表現。

但是現實上所呈現的是,現在的老師在學校做的品德教育影響非常薄弱。孩子的品德受到其他的影響,遠大於學校所學的。

一、家庭。
這是影響最深遠的。當家庭教育失衡時,連帶在學生的品德造就上有很大的影響。這個部分的功能是學校教育完全無法著力的部分。家長的態度造就他孩子的態度。

二、電視節目
開放廣電之後,我們的電視五花八門,但是沒有更好的篩檢節目的機制。所以各式各樣的節目透過電視頻道的播放,我們無法得知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所得到的到底是什麼。

曾經和朋友討論,她說為什麼現在在幼稚園的孩子脾氣都很不好?會講的詞彙好多。我說小孩電視看太多。她跟我說,她都只讓她的孩子看卡通影片啊 。我回答她,現在的卡通影片和以前可是大不相同。

我們小時候其實是透過卡通影片建立我們的品德教育的。
無敵鐵金剛→正義、邪不勝正
科學小飛俠→正義、友情、關懷
湯姆歷險記→勇敢、友情、負責
小英的故事→自律、孝順、感恩
莎拉公主    →感恩、勇敢

等等等。

但是現在的卡通到底在演什麼?
戰鬥陀螺→打陀螺
蠟筆小新→如何耍白爛(我認為這是給大人看的卡通)
海綿寶寶→主題不明,美式幽默
(其實我稍微看一點,不過聽到學生討論一些)

如果我們覺得三歲之前我們把人格確立了,這些卡通所傳達的訊息也會被孩子所吸收。我認為這在品德教育中,卡通影片已經先學校教育一步,但是我們無法篩檢品質。這是頗值得探討的問題。


三、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的發達,加上電視媒體的傳播,我們的孩子以以往同年齡時的孩子成熟。對於感情、對於道德,他們現在處在新的思維當中。而網路上可以蒐集到的資料非常多,比電視節目更無法篩檢。

所以比起來,學校能夠著力的力道的就更弱了。
如果我們真的要建立品德教育,首先下手的是我們的家長。
家長有責任從自身表現去建立孩子的品德,
並且有責任篩選電視節目與網際網路的使用。

至於要用什麼中國文化教材才可以建立良好品德就免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